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Post Modernism 後現代

後現代


後現代主義 ( Post Modernism )是50年代以來歐美各國(主要是美國)繼現代主義之後前衛藝術思潮的總稱,又稱為後現代派。

後現代主義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建築領域,後來逐漸擴展到美術其他部門。真正崛起是20世紀60年代,起初是在歐洲大陸,主要是在法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 才風行於西方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影響開始波及非西方世界的國家。它的含義可謂眾說紛紜,藝評家對後現代主義的認識也不盡相同。現代主義的藝術中 心在巴黎, 後現代主義的中心在紐約

後現代主義,從表面上看,是對二次大戰前的思潮和流派的否定,其實它是把二次大戰前人們所熟悉的觀念重新加以選擇和評價,不同的是從無所顧忌地表達個性變 成冷酷的無個性,而且把原型大大地改變和誇張了,以至拋棄了原先的內容。所以說,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某些方面的極端發展。

發展狀況

1、 現代主義的崩裂 : 現代主義時代塑造了美國的強權,但到了60年代末期美國在越戰失敗及經濟上不斷的挫敗,象徵權威的式微;到最近蘇聯及東歐共黨的瓦解,更證明現代所有權威 的破滅。加以現代主義工業文明帶來沈重的環保問題,人們意識到「生存」已經面臨絕境,引發了對「進步」的迷思,於是那些歷史的、傳統的、曾經經驗過的一切 都逐漸再度被找回。藝術上,抽象性的現代主義已式微,具象藝術與傳統寫實技法漸受歡迎。

2、 知識純化的瓦解 : 現代主義時代人類知識經不斷的分類,終於變成無數支離破碎的東西,極度的純化和自我膨脹,而缺少彼此合作,例如立體派的破碎畫面,達達的為所欲為,或是超 現實主義中日益膨脹的潛意識。 60年代以後的社會是科技整合的時代,變成所謂多元化的社會、後工業社會、消費時代、傳播媒體時代、資訊時代、電子高科技時代等等現象,因此後現代藝術希 望綜合拉攏所有能夠蒐集到的意象、風格、技巧和歷史,然後再組成一拼貼式的整體。

3、 內在本質的放棄 : 當代大眾傳播媒體到處充斥,瞬息萬變的資訊令人應接不暇,在凡事講求效率的社會已少人有閒情逸趣坐下來品味藝術,而創作也沒有功夫去探索,因此東拼西湊地 模仿舊風格。人們重視事物的表象而不再費心去思索更深層的意義,因進步太快而無法使內容更新,只好將不同時代、不同空間和不同風格的作品分解後再任意組 合,產生另一件新作品。

4、 挪用或模擬的藝術 : 現代主義採取形式主義的觀點,要把把藝術媒介簡化到只剩構成要素;後現代主義則否定這樣的觀點,他意味著表面的模寫,欲將先前各種風格混合起來,認為藝術 就是媒材的混雜、乖離事物的聚合,是「落空」的藝術,無所謂原創性的存在。因為不需革新,只好引錄和補綴了,於是發展出挪用和模擬的藝術。

沃霍 (Andy Warhol,1930~87)
瑪麗蓮夢露(1967,美國科羅拉多州個人藏)

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特徵

1、企圖突破審美範疇,從 解構 重構 ,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線。
2、反對現代主義的呆板與平滑。如果說 現代主義的特點是傾向統一和簡潔 ,那麼 後現代主義似乎趨向於多樣和趣味 。它追求所謂的喚起歷史的回憶(實際並非是準確的歷史含義)和地方事件的來龍去脈。
3、從強調主觀感情到轉向客觀世界。
4、對個性和風格的漠視或敵視。漠視作品的獨特性,忽視原作的價值,注重作品的複數性和大量生產。
5、從對工業、機械社會的反感到與工業機械的結合,對手工與自然的價值再次被重視。
6、主張藝術平民化,大量運用大眾傳播媒體。


後現代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西班牙作家德·奧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與西班牙語類詩選》一書中,用來描述現代主義內部發生的逆動,特別有一種現代主義純理性的逆反心理,即為【後現代風格】。

50年代美國在所謂現代主義衰落的情況下,也逐漸形成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受60年代興起的大眾藝術的影響,後現代風格是對現代風格中純理性主義傾向的批判。


後 現代風格強調建築及室內設計應具有歷史的延續性,但又不拘泥於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探索創新造型手法,講究人情味,常在室內設置夸張、變形的柱式和斷裂的 拱券,或把古典構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組合在一起,即採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錯位、裂變等手法和象征、隱喻等手段,以期創造一種溶感性與理性、集傳統 與現代、揉大眾與行家於一體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築形象與室內環境。對後現代風格不能僅僅以所看到的視覺形象來評價,需要我們透過形象從設計思想來分析。

後 現代社會強調的是反理性、要解放,講究的是大眾品味,追求的是商品;我們也講到在後現代文化下,人的思想是斷裂的,人格分割成好幾部分,每個部分還互相矛 盾。其實,人在後現代下有它痛苦的一面、有它解放的一面、有它自己覺得很安慰的一面。這些後現代文化就在我們周圍,我們要積極超越學或駕御而不是被支配、 被控制。

>>>>>>>>>>>>>>>>>>>>>>>>>>>>>>>>>>>>>>>>>>>>>>>>>>>>>>>

後現代建築的設計方法

  後 現代建築實際醞釀於六十年代的建築新潮中,基於對現代都市環境的千篇一律,且缺乏地域文化特色,而反省現代建築偏失的建築運動。其思想理論結合了歷史傳 統,地域性文化和環境結構的要素,將人在現代建築中所喪失的尊嚴,考慮人性的基本需求,重新尋回置入環境和建築的架構中。

范裘利Robert Venturi 認 為建築中的雙重意象和矛盾(在形式上表現雙重性的二原則:一是包容各種相互矛盾要素,使其呈現複雜、活潑。另一是積極表現其形式上的雙重性與矛盾性,使其 產生對比的效果),及具有文化適切性的形式象徵意義,或肯定多樣性的大眾文化之生命和價值,都具有前瞻性。自七十年以後其理論廣受建築師的運用,呈現出不 同於現代建築的新面貌。

後 現代建築對矛盾性有極大的包容力,對材料或形體的使用與組合,有很大的自由度。由矛盾造成強烈的對比,如現伐與古典元素並置、平滑與粗糙、自然與人工等材 料的搭配接合、幾合與有機形式相融等。後現代建築也利用歷史或自然事物的元素,象徵性的引喻,激發人們更多的聯想,或以幽默手法加以諷刺,打破現代建築的 嚴肅性。

 後現代建築雖以打破現代建築成規,可以任意組合各種材料和形式,但是呈現完美的後現代建築,共本上仍須奠基於現代建築的基礎,它必須是富有人性,有富內涵的設計理念,同時也要能讓一般人接受、體驗到它的美。


後現代建築的特徵:


· 複雜Complexity

· 矛盾Contradiction

· 多元化Plurality

· 不確定性Uncertaint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