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Art Nouveau 新藝術運動


Art Nouveau 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於19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流行於歐洲各國,在設計史上統稱為「近代風格」(Modern Style)或「1900風 格」,起因是集中在十九世紀中社會對當時兩種不同設計潮流的反動,其一是當時工業化技術未臻成熟,工業化的結果並未帶給人們更好的生活,因此人們對社會工 業化產生一種恐懼和厭惡。其二是對於瀰漫整個十九世紀的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所做出的反動,「維多利亞風格」承襲過去數百年來以來,貴族階級與神權 統治為核心的矯飾主義,極盡奢華繁雜的裝飾手法只為了彰顯權威性,對於逐步走向商業化與工業化的社會,一切以民用商業為主的思想改變是無法接受的,所以 「維多利亞風格」的存在,只是加深人們重新掀起對傳統純樸手工藝的重視與熱中。
助長Art Nouvea的原因很以,例如攝影術的出現、對機械製品的粗陋感到厭惡、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居爾特人(愛爾蘭)的手抄本等。

法、蘇格蘭、德、奧地利、比利時、美、西班牙
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如亨利.文得.菲爾德(Henry Ven Velde1863-1957), 是比利時藝術家,他奔走多國大力鼓吹設計創新的想法,企圖從自然界尋求新的設計方向。新藝術運動初期以「比利時」與「法國」為中心,其「曲線形」的設計, 由於迎合了當時尋求新造形式樣的急切心情,故在短時間之內便傳遍了歐洲,直到野獸派與立體派抬頭時,熱度才逐漸消退。
Art Nouveau
在各國發展的概況與影響:
【法國】
(1)
法國新藝術的重鎮:巴黎 南錫市
(2)
法國的新藝術從傳統的藝術樣式中尋求靈感,並以 植物形態 為素材,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美學造形(表面裝飾大過於機能考量)。
(3)
愛彌兒.賈利(Emile Galle 1846-1904),法國新藝術首席代表,南錫市的實用美術家,早期接受東方傳統的藝術形式,直到90年代才擺脫傳統,並活用植物學的知識,藉由「玻璃鑲嵌加工法」來忠實表現所苗繪的花卉。
(4)Art Nouveau
在法國有許多不同的名稱:
Modern Style
(現代風格)、Style Nouille(麵條風格)、Metro Style(地下鐵風格)、Yachting Style(遊艇風格)、Style 19001900年代風格)、Belle Époque(良好時代)。

【德國】
(1)
德國新藝術運動的先驅者是邁克爾、索涅特(Michael Thonet 1796-1871),他以著名的曲木加工技巧,製作出有名的曲線形搖椅及餐椅,強調的是整體形式而非表面裝飾,其線條形態的特性及生產方式顯示出Art Nouveau的表徵。
(2)
德國的Art Nouveau在德國新藝術的名稱有 Judendstil(青年風格)、Bandwurmstil(條蟲風格)、Lilienstil(百合風格)、Mellenstil(波浪風格)、Belgischestil(比利時風格)、Veldesche(草原風格)。
(3)
德國的新藝術運動一直到1897年才蓬勃發展,而影響較大的是當時的一些出版物,青年(Die Jugend)雜誌在德國創刊,德國新藝術便以此雜誌為中心而展開,並把新藝術稱為「青年風格」(Jugendstil),採取植物形狀所作成的彎曲線條,做為造形式樣。

【在奧地利】
(1)Art Nouveau
並不只是單純的流行現象,而是倡導與過去學院派分離出來,作為 分離派運動(Secession),以追求個性的創作精神。
(2)
影響分離派造形理論首推 馬京多許(Mackintosh 1868-1928蘇格蘭建築師),他的設計常以白色為基調,甚至有材料的原色。
(3)
參加分離派運動約主要人物有:
Otto Wagher
奧圖.華格納(1841-1918)
Josef Hoffmann
霍夫曼(1870-1956)
Josef Olbrich
奧爾布利克(1867-1908)
Gustav Klimt
克林姆特(1862-1918)
Koloman Moser
摩塞(1865-19I8)

【西班牙】
(1)
西班牙新藝術代表人物:安東尼.高第(Antonio Gaudi 1852-1926
(2)
他設計建築物,也設計室內與家具。作品極度誇張,波浪起伏般的線條,宛如雕塑一般的強勁而有力。在建築方面喜歡用彩色馬賽克鑲嵌做裝飾,呈現多樣且光怪陸離的視覺效果。
(3)
代表建築物:巴塞隆納的沙格拉達教堂(聖家堂)、米拉公寓(巴塞隆納,建於1906-1910年,其立面猶如被時間腐蝕的岩面)。

【比利時】
(1)
比利時新藝術的代表人物:維克多.霍塔(Victor Horta 1861-1947
(2)
他設計的 塔雪爾旅館 裝飾曲線被稱為「比利時線條」反覆利用凹凸以產生旋轉性的觀點。

【美國】
(1)
美國的Art Nouveau可以從芝加哥學派的建築物,以及提范尼(Tiffany 1848-1933)的幻想性玻璃加工與金屬加工的燈飾中看出概況。
(2)1880
年提范尼申請珍珠光澤之特性玻璃的專利,獲通過即成為新藝術的註冊商標。

新藝術運動的設計觀

(一)大自然形象的轉化

各種植物奇特的造型被縮小、放大或原寸,然後轉化

成抽象圖案或者被賦予象徵性的情境。以及植物生長律動的狀

亦被運用於建築空間上

()數學及造型的應用

透過顯微鏡將植物及動物組織放大,並以數學原理推

理出其構造模式。藝術家將構造之等差及等比公式表現在線條

及幾何形上並運用在家具、室內設計、建築立面等方面上。

()整體環境藝術

新藝術運動的設計者結合自然及人為環境使之相容 並存。因此,小至平面海報燈具家具大至室內設計及建築

考慮整體設計。

()藝術及技術的結合

藝術運動的藝術家與設計師從植物的莖脈裡觀察到張力的平衡

律動及機械原理他們亦了解機械本身是自主的有機體

並藉由技術來表達藝術形式或設計理念


新藝術運動在建築風格和室內設計方面,避開維多利亞時代折衷的歷史主義。通過新藝術運動設計師的挑選和「現代化」某些洛可可風格中萃取的元素(例如火焰和貝殼的紋理),代替從歷史衍生和高維多利亞風格的根本結構或寫實自然主義的裝飾。新藝術運動主張運用高度程序化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為創作靈感和擴充「自然」元素的資源,例如:海藻、草、昆蟲。

相應地,其開始廣泛使用有機形式、曲線,特別是花卉或植物等。日本木刻畫以 其曲線、圖案外觀、強烈對比的空間和平坦的畫面,同樣啟發了新藝術運動。自此以後,從在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作品中,都能發現其中某些線條和曲線圖案成為 繪畫中的慣用手段。一個重要事實是新藝術運動沒有象某些其它運動(例如:工藝美術運動)那樣否定機器的作用,而是發揮其所長。根據材料的使用(主要是使用 玻璃和鍛),使建築風格方面,也能找到象精雕細琢般的品質。

新藝術運動中好的一面,是其考慮了完整的風格。這意味著它無論是在建築風格、室內設計、傢具和織物設計、器皿和藝術品、燈具等方面,都有了一個等級尺度。

就象表現主義立體派超現實主義裝飾藝術運動那樣,如今,新藝術運動被視為20世界文化運動中最有創新力的先行者。


後 現 代 主 義 建 築

後 現 代 主 義 建 築


後現代主義
這個詞彙,各個理論家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些認為僅僅指某種設計風格,有些認為是現代主義之後整個時代的名稱。在這個名稱的使用上,全世界的建築理論界都還沒有達成統一的標準和認識。筆者在這裡以現代主義之後的整個時代定義「後現代主義」,並對其進行闡述。

發展狀況

現代主義思想對於隱私、個性、環境、地位等小範圍的個人要求視若無睹、漠不關心,以致後現代主義者對現代建築喪失信心,認為它是野蠻的、煞風景的、殘缺不全的和容易造成犯罪率的升高,因此開始朝著多元化的發展,以取代過去只承認一個主要趨勢的觀點。

包浩斯以來的現代建築學派的美學觀念主要建築在直角幾何圖形以及工業系統之上,要求既有理性的功能,又要有普遍的共性。相對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則胃口大開,將歷史風格、本地特色,以及裝飾與隱喻摻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非理性的折衷大雜燴。

傳統建築結構已變得更精鍊,很多材料可以在工廠預製,施工技術和設備的發展與創新(如電梯、空調、音響、資訊等設備)廣泛使用,改變了建築物的設計、建造和使用方式。

1973年石油危機後,節約能源的選擇,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的利用更加重視。根本上,如今的建築設計是以現代工藝學的堅固、實用、舒適、環保等多元功能為奮鬥目標。

特徵

1、從統一、千篇一律和簡潔的國際風格,變為趨向多樣性和趣味性。

2、追求所謂的喚起歷史的回憶(實際並非是準確的歷史含義)和地方事件的來龍去脈。它發掘出建築上的方言,欲使建築物具有隱喻性,及創造出一種模糊的空間,往往選用多種風格同時展現在一幢建築物內,形成了一個非理性的折衷的大雜燴。

著名作品

義大利米蘭的維拉斯加塔(Velasca Tower,1956~57),第一座後現代風格建築,頂部八層在三層高大粗壯的混凝土托架上向外突出,正面散布著稀落零亂的窗戶,打破了現代主義的呆板和平滑的風格。

文圖里 (Robert Venturi,1925~)為其母蓋的的 栗子山別墅 ( 1962),外表造形簡單,內部構造複雜,帶有一種不尋常而富有隱喻性。「簡潔即繁複」(Less is more)的理念使他成為「後現代主義之父」的美譽。 

沙里寧 ( Eero Saarinen,1910~61)的甘迺迪機場候機樓(1956~1962),以其靈巧和展翅欲飛的大鳥造型使美國為之震驚。

查里斯‧摩爾 (Charles Moore,1925~) 為新奧爾良設計的義大利廣場(1975~80)公共空間有噴泉、色彩豐富的立面,和古典式的細部(用不鏽鋼包裹愛奧尼亞式柱頭),合乎義大利裔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並兼顧廣場與周圍環境的配合。

格羅夫斯 (Michael Graves,1934~)的波特蘭 公益服務大廈 (1980~82,奧勒岡波特蘭市),將格子狀小窗、巨型楣式壁柱、很高的長條形窗戶搭配巴洛克風格的巨大的綠色垂花飾,可說是用住戶所能理解的語言將藝術性、裝飾性與象徵性融為一體。

義大利的 皮阿諾 (Piano)和英國的 羅傑斯 (Rogers)設計建造的法國 龐畢度文化中心

日本的 丹下健三 (1913~),1964年在東京為國際奧運會建造兩個 體育館 ,巨大的帳篷式薄板懸索屋頂,建築物可自由地擴大、縮小和變化,彷彿是為了反映體育運動的精神和活力。

日本 黑川紀章 (1934~),1972年設計的抽斗式塔樓,先進的預製住宅,以每戶為單元作框架結構,像木塊拼圖玩具似的組合成住宅。

澳洲的 雪梨歌劇院 (1959~1973),在防波堤上用鋼筋混凝土建造成貝殼體伸向雪梨港,內有音樂廳、歌劇院、電影院和餐廳,貝殼形屋頂牆面是由表面鑲上陶瓷磚的預製鋼筋混凝土鉉肋組成的。
(1972 ~1977, 內部 ),創造出一個連續而互不干擾的內部空間,有高度技術化的地下結構物,以便佈置展覽品和滿足其他功能,最特別的是水電管道、線路、自動扶梯和內部結構都呈透明化而暴露在觀眾眼裡。

香港匯豐銀行 (1979~86),採用太空科技建成的智慧型大樓,英國建築師 福斯特 (Norman Foster,1935~)設計,有電腦控制的冷暖通風系統,及先進的通信、管理、照明和聲學設施。

時代

籠統的劃分,可以說40年代6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國際主義風格壟斷的時期,70年代到現在為止是後現代主義時期。 60年代末期,經歷了30年的國際主義壟斷建築,產品和平面設計的時期,世界建築日趨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漸消退,建築和城市面貌日漸呆板,單調,加上勒·柯布西耶粗野主義,往日具有人情味的建築形式逐步被非人性化的國際主義建築取代。建築界出現了一批青年建築家試圖改變國際主義面貌,引發了建築界的大革命。

最早提出後現代主義看法的是美國建築家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他在大學時代就挑戰密斯·凡德勒的 「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原則,提出「少則厭煩」(「less is a bore」)的看法,主張用歷史建築因素和美國的通俗文化來賦予現代建築以審美性和娛樂性。他在早期的著作,《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中提出後現代主義的 理論原則。而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進一步強調了後現代主義戲謔的成分,和對美國通俗文化的新態度。

美國建築家羅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從理論上把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加以整理,完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在他的《現代古典主義》(Modern Classicism)一書中完整的歸納了後現代主義的理論依據,可能的發展方向和類型,是後現代主義的重要奠基理論著作。

美國作家和建築家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繼續斯特恩的理論總結工作,在短短幾年中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其中包括《現代建築運動》、《今日建築》、《後現代主義》等等,逐步總結了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和理論系統,促進了後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

參考羅伯特·斯特恩的《現代古典主義》

1)「戲謔的古典主義」(Ironic Classicism)或譯為「嘲諷的古典主義」。也有人稱為「符號性古典主義」或「語義性古典主義」。是後現代主義中影響最大的一種類型,主要的後現代主義大師都在這個範圍內。

使用部分的古典主義建築的形式和符號是其基本特徵,而表現手法卻具有折衷的、戲謔的、嘲諷的特點。從設計的裝飾動機來看,應該說這種風格與文藝復興 時期以來的人文主義有密切聯繫。與傳統的人文主義風格不同在於嘲諷古典主義,或者狹義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明確地通過設計表現現代主義和裝飾主義之間的無可 奈何的分離,而設計師除了冷嘲熱諷地採用古典符號來傳達某種人文主義地信息之外,對於現代主義、國際主義風格基本是無能為力的。因而充滿了憤世嫉俗的冷嘲 熱諷、調侃、遊戲、玩笑色彩。

代表人物:

2) 「比喻性的古典主義」 (Latent Classicism),這種風格其實也是狹義後現代主義風格的一個類型。它基本採用傳統風格作為構思,設計多半處於一半現代主義,一半傳統風格之間。它 與「戲謔的古典主義」的最大不同在於,這派設計家對於古典主義和歷史傳統具有嚴肅的尊敬態度,絕對不開玩笑。他們取古典主義的比例、尺寸、某些符號作為發 展構思,因而具有比較嚴肅的面貌,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派的作品更能為大眾接受。

代表人物:

Post Modernism 後現代

後現代


後現代主義 ( Post Modernism )是50年代以來歐美各國(主要是美國)繼現代主義之後前衛藝術思潮的總稱,又稱為後現代派。

後現代主義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建築領域,後來逐漸擴展到美術其他部門。真正崛起是20世紀60年代,起初是在歐洲大陸,主要是在法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 才風行於西方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影響開始波及非西方世界的國家。它的含義可謂眾說紛紜,藝評家對後現代主義的認識也不盡相同。現代主義的藝術中 心在巴黎, 後現代主義的中心在紐約

後現代主義,從表面上看,是對二次大戰前的思潮和流派的否定,其實它是把二次大戰前人們所熟悉的觀念重新加以選擇和評價,不同的是從無所顧忌地表達個性變 成冷酷的無個性,而且把原型大大地改變和誇張了,以至拋棄了原先的內容。所以說,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某些方面的極端發展。

發展狀況

1、 現代主義的崩裂 : 現代主義時代塑造了美國的強權,但到了60年代末期美國在越戰失敗及經濟上不斷的挫敗,象徵權威的式微;到最近蘇聯及東歐共黨的瓦解,更證明現代所有權威 的破滅。加以現代主義工業文明帶來沈重的環保問題,人們意識到「生存」已經面臨絕境,引發了對「進步」的迷思,於是那些歷史的、傳統的、曾經經驗過的一切 都逐漸再度被找回。藝術上,抽象性的現代主義已式微,具象藝術與傳統寫實技法漸受歡迎。

2、 知識純化的瓦解 : 現代主義時代人類知識經不斷的分類,終於變成無數支離破碎的東西,極度的純化和自我膨脹,而缺少彼此合作,例如立體派的破碎畫面,達達的為所欲為,或是超 現實主義中日益膨脹的潛意識。 60年代以後的社會是科技整合的時代,變成所謂多元化的社會、後工業社會、消費時代、傳播媒體時代、資訊時代、電子高科技時代等等現象,因此後現代藝術希 望綜合拉攏所有能夠蒐集到的意象、風格、技巧和歷史,然後再組成一拼貼式的整體。

3、 內在本質的放棄 : 當代大眾傳播媒體到處充斥,瞬息萬變的資訊令人應接不暇,在凡事講求效率的社會已少人有閒情逸趣坐下來品味藝術,而創作也沒有功夫去探索,因此東拼西湊地 模仿舊風格。人們重視事物的表象而不再費心去思索更深層的意義,因進步太快而無法使內容更新,只好將不同時代、不同空間和不同風格的作品分解後再任意組 合,產生另一件新作品。

4、 挪用或模擬的藝術 : 現代主義採取形式主義的觀點,要把把藝術媒介簡化到只剩構成要素;後現代主義則否定這樣的觀點,他意味著表面的模寫,欲將先前各種風格混合起來,認為藝術 就是媒材的混雜、乖離事物的聚合,是「落空」的藝術,無所謂原創性的存在。因為不需革新,只好引錄和補綴了,於是發展出挪用和模擬的藝術。

沃霍 (Andy Warhol,1930~87)
瑪麗蓮夢露(1967,美國科羅拉多州個人藏)

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特徵

1、企圖突破審美範疇,從 解構 重構 ,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線。
2、反對現代主義的呆板與平滑。如果說 現代主義的特點是傾向統一和簡潔 ,那麼 後現代主義似乎趨向於多樣和趣味 。它追求所謂的喚起歷史的回憶(實際並非是準確的歷史含義)和地方事件的來龍去脈。
3、從強調主觀感情到轉向客觀世界。
4、對個性和風格的漠視或敵視。漠視作品的獨特性,忽視原作的價值,注重作品的複數性和大量生產。
5、從對工業、機械社會的反感到與工業機械的結合,對手工與自然的價值再次被重視。
6、主張藝術平民化,大量運用大眾傳播媒體。


後現代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西班牙作家德·奧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與西班牙語類詩選》一書中,用來描述現代主義內部發生的逆動,特別有一種現代主義純理性的逆反心理,即為【後現代風格】。

50年代美國在所謂現代主義衰落的情況下,也逐漸形成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受60年代興起的大眾藝術的影響,後現代風格是對現代風格中純理性主義傾向的批判。


後 現代風格強調建築及室內設計應具有歷史的延續性,但又不拘泥於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探索創新造型手法,講究人情味,常在室內設置夸張、變形的柱式和斷裂的 拱券,或把古典構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組合在一起,即採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錯位、裂變等手法和象征、隱喻等手段,以期創造一種溶感性與理性、集傳統 與現代、揉大眾與行家於一體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築形象與室內環境。對後現代風格不能僅僅以所看到的視覺形象來評價,需要我們透過形象從設計思想來分析。

後 現代社會強調的是反理性、要解放,講究的是大眾品味,追求的是商品;我們也講到在後現代文化下,人的思想是斷裂的,人格分割成好幾部分,每個部分還互相矛 盾。其實,人在後現代下有它痛苦的一面、有它解放的一面、有它自己覺得很安慰的一面。這些後現代文化就在我們周圍,我們要積極超越學或駕御而不是被支配、 被控制。

>>>>>>>>>>>>>>>>>>>>>>>>>>>>>>>>>>>>>>>>>>>>>>>>>>>>>>>

後現代建築的設計方法

  後 現代建築實際醞釀於六十年代的建築新潮中,基於對現代都市環境的千篇一律,且缺乏地域文化特色,而反省現代建築偏失的建築運動。其思想理論結合了歷史傳 統,地域性文化和環境結構的要素,將人在現代建築中所喪失的尊嚴,考慮人性的基本需求,重新尋回置入環境和建築的架構中。

范裘利Robert Venturi 認 為建築中的雙重意象和矛盾(在形式上表現雙重性的二原則:一是包容各種相互矛盾要素,使其呈現複雜、活潑。另一是積極表現其形式上的雙重性與矛盾性,使其 產生對比的效果),及具有文化適切性的形式象徵意義,或肯定多樣性的大眾文化之生命和價值,都具有前瞻性。自七十年以後其理論廣受建築師的運用,呈現出不 同於現代建築的新面貌。

後 現代建築對矛盾性有極大的包容力,對材料或形體的使用與組合,有很大的自由度。由矛盾造成強烈的對比,如現伐與古典元素並置、平滑與粗糙、自然與人工等材 料的搭配接合、幾合與有機形式相融等。後現代建築也利用歷史或自然事物的元素,象徵性的引喻,激發人們更多的聯想,或以幽默手法加以諷刺,打破現代建築的 嚴肅性。

 後現代建築雖以打破現代建築成規,可以任意組合各種材料和形式,但是呈現完美的後現代建築,共本上仍須奠基於現代建築的基礎,它必須是富有人性,有富內涵的設計理念,同時也要能讓一般人接受、體驗到它的美。


後現代建築的特徵:


· 複雜Complexity

· 矛盾Contradiction

· 多元化Plurality

· 不確定性Uncertainty